最初知道《皮囊》是因为喜马拉雅的推荐,听过一篇同名文章《皮囊》后,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搜索,下载,然后一口气读完。对《皮囊》印象很深,这也许是书名为《皮囊》的原因。《皮囊》写的是作者外婆的母亲,那是一个坚硬而睿智的女人。一个失去了女儿还能冷静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挣扎的公鸡,并说出“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”精彩话语的老太,真的让我喜欢的不行。于是,买来书细细品读。第一次从书里看到闽南人的生活,第一次渐渐明白为什么闽南人会那么尊崇大家族。原来他们始终是有信仰的,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妈祖和各类祖先,逢年过节会一家人去祭拜,遇到大事小事会选择和神灵对话沟通。因为内心一直有坚定依靠,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、他的妈妈,哪怕经历最艰难的人生,也依然心存希望。
《皮囊》里写到外婆的母亲,失去了女儿却没有哭泣,问她为什么,她说因为她“舍得”。当作者询问她对舅公游泳训练的狠心传言时,她说“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,又不是拿来伺候的,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,不会有出息的,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”。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,92岁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,我想作者的人生,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。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,走向更辽阔的世界,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。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作者母亲对丈夫、对儿子的爱,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信赖。儿子从高中开始就那么自觉的承担一家之主的角色,挣钱养家,照顾瘫痪的父亲。因为这个儿子,让家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觉。也因为父亲的生病,缺失,成就了作者的坚强,独立,有目标。常常说磨难是最好的学校,临近高考两周倒下的父亲,最后没有令作者消沉,反而成为了人生最强大的动力。让他的大学生活变得紧张严肃,有计划有目标。一切就是这样,成就了这个原本在青春期时候无比迷茫的少年,而《天才文展》里的主角却那样意外的最后变成了废柴。看文展的初中阶段,我还计划把文章分享给儿子看,让他也如天才文展那样早早开始有计划有目标的前行,但文章看到最后,我发现已经不能分享了。人生的变化真的让人难以捉摸,文展的命运让人唏嘘。其实看开了,就知道一个人的命运里最关键的除了智商这个必要条件外,还有情商、逆商和更多的东西。
《残疾》是一篇让我感动泪流的文章,这里面写的是他的父亲。虽然那时候的父亲已经因为中风而偏瘫,虽然他们全家穷的只能每天吃母亲捡回家的烂菜,但是家的温暖却从来没有消失。父亲就算是从顶天立地变成胖乎乎的孩童,他们依然相爱相扶。最后父亲走了,作者难以纾解内心的愤怒,但那所有的咆哮和怒吼却让我泪流,因为那里面承载的是一个小小男生最大的压力和爱。那份爱是压抑的,变成了全部儿子对家的责任。
“春节不回家无家,清明不回家无祖”作者母亲的话语用最通俗的语言,告诉了我们最质朴的情感。就是这种情感坚定着所有游子回家的信念,让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坚信自己是有家的人。我很羡慕他文章里关于祭祖的描述,那样的情景我们只存在于想象中了。新生的生命一个个涌现,长辈们一年年渐渐变成被祭拜的对象,家族因此而生生不息。无论去的,还是在的,都知道这里是家,这里是归宿。
很久没有被感动了,因为现在的作品大都端着,想高大上,却脱离了现实,唯有《皮囊》中的真实感动了我,也影响着我......